瓦氏夫人
關燈
小
中
大
瓦氏夫人
【今天要講的這位女武將是明朝的瓦氏夫人。
她出生在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,父親是世襲土官岑璋。按照壯族姑娘的命名,她被喚做岑氏瓦,她還有個好聽的乳名稱作“娣花”。
瓦氏夫人從小聰明好學,學習《孫子兵法》,熟知兵法。而且她體強力壯,一身好武藝,精通拳術,善於舞劍,就連二十餘斤的長矛在手也輕松自如。除此之外,她還擅長雙刀,技法爐火純青。】
天幕中浮現了畫面,綿延的山脈,青翠漫野,十幾歲的瓦氏夫人正在山坡上使雙刀。銀光閃過,雙刀揮舞如同圓月。而她身強體壯,洋溢著活力。
漢朝
“那裏不是《過秦論》所說百越之地?”
“不錯,我朝此地為南越國。聽說,陛下正打算攻打南越國,已經征兵了。”
秦朝一統六國之後,南征百越之地,派五十萬秦軍攻打嶺南。而這耗費了軍資無數,死傷士族三十餘萬。但是,也從此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。
而秦朝末年,南海郡尉趙佗在秦亡之際,封關絕道,自立南越國。並且兼並嶺南的桂林郡、象郡,定都(廣州)番禺。在漢高祖的時候,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。然而,後南越國丞相叛亂,殺死第五任南越王。
看到瓦氏夫人如此勇猛,眾人也驚訝不已:“此女子真乃壯士,竟然能夠揮動十餘斤的長矛。”
“雙刀也難度極大,她竟然揮動自若。”
宋朝
“我只知道張飛使得丈八長矛,怎麽這女子也有這般力氣?”
眾人也從未見過如此勇猛女子:“那她恐怕有沙包大的拳頭吧。”
有位文人卻發現有些奇怪:“平日裏,你們不是喋喋不休。怎麽講解女武將的時候,就變得這麽斯文了?”
面面相覷後,一人道:“因為能使得動二十多斤長矛的人,只怕一只手就能揍趴在場的所有仁兄。”
“是啊,何況這種蠻…勇武之女,怎麽會和我們辯論?恐怕還不等我們講好道理,她就已經拿出雙刀了。”
問話的文人,腦海中浮現一句話:“畏威而不畏德”。
“不過,她難道也是少年從軍?”
“或許後世,專門有女子從軍?”
然而,議論半天,他們終於還是不解。
“又或者,她是隨丈夫一起出征?”
明朝
“我還在想,我朝軍戶之制,世代武將。因此,將門虎女眾多,或有上榜之人。沒想到,第二個就是我朝女武將。”
“不過,她是土官之妻。土官雖也是世襲,終究還是有點不一樣。”
“我倒是更好奇,她可有領兵作戰的能力。畢竟,若論勇武,她能使長矛和雙刀,自然不在話下。可是若論“將”字,總還是有領兵作戰的能力。”
“對,尤其為將者,一者軍紀嚴明,二者勝率高,三者兵法嫻熟,若其經驗能傳承,就再好不過,四者沖鋒陷陣,身先士卒。”
“不過,你這個要求是不是太高?就算男將軍不少,然而能滿足這幾項的人,也足以光耀史書。”
“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。若是沙場拼殺,不善戰者,怎麽活下來?”
【而瓦氏夫人長大後,嫁給了田州土官岑猛。為了避嫌不能同姓通婚,她將自己的姓氏改為“瓦”。兩人常常一起練兵習武,切磋對決,並排兵布陣。瓦氏夫人擅長雙刀和長矛,也被美譽為“岑雙刀”。
岑猛同樣勇武,擅長方天戟和鐵甲盾,還有兩柄雌雄短戟神出鬼沒。兩人曾經率安南兵與山寇圍攻天險寨。而後兩人回到田州,岑猛獲得田州土官的位置。他們在任期間,政通人和,民眾安居樂業,其中也有瓦氏夫人輔佐之功。
而多年後,田州之亂,讓他們的生活起了動蕩。岑猛被指控叛亂,遭朝廷討伐,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。此事多有疑雲,但最終由岑猛孫子承襲田州土官之位。由此來看,其叛亂之事應當另有曲折。
而岑芝年紀尚幼,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。不過十三年後,岑芝被朝廷征調,前往到海南島鎮壓起義,戰死於海南。於是,瓦氏夫人又撫育重孫(岑芝之子)岑大壽、岑大祿,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,政績依舊斐然。】
唐朝
“她這一生也太過波折。先是喪夫喪子,養育孫子。可是等到孫子長大戰死,又繼續撫養重孫。”
“是呀,本來以為她少年從軍。可是,天幕卻也沒詳細說,她和丈夫少年作戰的事情。如今她都成了曾祖母了。”
也有人為她擔憂:“她如今怎麽算都有四十五歲以上了吧。這都已經算是高齡了。難道將來還要高齡參軍?”
杜甫看到天幕中瓦氏夫人一生,也不由為她嘆息。他曾在石壕村,看到官府強征入伍。而那戶人家也不過只剩老夫婦,還有剛生完孫子的兒媳。
“難道這樣的老婦人也要參戰嗎?她含辛茹苦養育孫子和重孫,已經是辛苦萬分。”
而且,杜甫的幼子餓死,失去兒子的痛苦至今不能痊愈。瓦氏夫人不僅喪夫喪子,還又失去了孫子。重孫也成了她唯一的一點骨血。
“撫養三代孩子成年,卻已經失去兒子和孫子。其中辛酸讓人心痛。”
清朝
嬌娘等人也為之悲痛,卻也看到瓦氏夫人代理田州土官之事。
“所以,明朝女子也可以代夫或者代子處理政務嗎?”
“或許因為土官也是世襲?我們如今,就算有當家主母之說,她們管的也是後宅。更何況,父親去世,其子若能考上進士,還能再續家業。若不能,也就就此慢慢敗落。”
“之前看前面各朝代,最多也就太後可以臨朝攝政。我原本以為自宋開始,女子開始裹腳,風氣也跟我朝現狀相近。而且只有唐朝,才有上官婉兒等處理政事之女。卻原來,明朝也有不裹腳的女子,也有女子代夫代子處理政務之事。”
因此,嬌娘也嘆息,如今女子受此禁錮:“我朝還會有女武將嗎?”
晉朝
當初,看到荀灌和荀崧之事,李秀便覺得耳熟。尤其周訪和荀崧兩人,之前也擔任過別的官職。若打聽荀灌之事,或許也能見到那位持槍女將。
而天幕中,瓦氏夫人代孫處理田州政事,李秀同樣頗覺熟悉。如今,她剛剛平定叛亂,也未曾想能接任父親寧州太守的職位。
李秀父親本為寧州太守,因病死。而寧州正逢叛亂,群龍無首,李秀被寧州官員們推舉成為寧州太守。
旁邊也有人看到天幕之事,笑著對太守李秀道:“府君當初於危難之際,臨危受命,率領軍民堅守,又帶兵出征,轉守為攻。府君也是女中豪傑,定然也能上榜。”
李秀笑道:“荀灌不過十三歲便能突圍,而瓦氏夫人若以五十高齡仍可以領兵作戰。那吾也算不上天縱英才。”
李秀長期跟隨父親在軍中,又擅長騎射深谙兵法,在軍中頗有威望。當初被推舉臨危受命,也身先士卒,領兵作戰,成功平定叛亂。後來,司馬衷得知此事,專門下旨,正式封她為寧州刺史、南夷校尉,佩有虎符,統領五十八部夷族。
“府君就莫要自謙了。你前有領兵作戰,如今處理政事也有前任府君之風。州民安肅,海內清晏。”
【而明朝多有倭寇侵擾江浙一帶。這些倭寇如入無人之境,肆意攻城略地、蹂躪百姓,時有一詩訴盡民眾慘狀:
孤城喜覆愁還劇,草合通衢雜蘚痕。
廢屋梁空無社燕,清宵月冷有悲魂。】
天幕上浮現畫面,下面穿著兜襠布,上身穿著甲胄,身材矮小的倭寇面露兇光,舉著武士刀而來。他們用聽不懂的語言相互交流,肆意屠殺沿海居民。而他們搶掠珍寶後,城池被毀,百姓死傷一片。
漢朝
看到這些慘狀,漢光武帝的臉色沈下來:“後世稱呼他們為倭寇,可見他們是從倭奴國來的。”
其國壯丁婦人都矮小無比,但是直接稱呼“矮國”不太好聽。之前,漢光武帝賜倭王篆有“漢倭奴國王”的金印,接收倭奴國成為番國。
“他們竟然膽敢侵犯我朝!番國反主!”
下面大臣不好回覆,他們侵犯的是明朝,可並非漢朝。而中華之地,有朝代演變,也未可知後世倭奴國是否有朝代變化?
“將那個金印給我收回來。”漢光武帝怒氣沖沖道。
“陛下,倭奴國使節已經乘船走了月餘了。”
“以後,凡是他們的使節過來,不準他們朝貢。朕再也不想見這些賊子。”
唐朝
“倭奴國果然小人也。”
正是休沐,眾臣沒有上朝,自然也有時間討論。
“前面百濟之戰,倭奴國就想攻占高麗土地。若非我大唐軍隊打敗他們,他們的皇也不會廢除帝號,重新向我國稱臣,並且派遣使者。他們還覺得倭奴國太難聽,想要換個稱呼。我看他們言辭懇切,還覺得倭奴國稱謂是否不好。”
“而如今,他們又派了遣唐使來到這裏,希望向大唐學習。我看他們此舉就包藏狼子野心。看後世江浙一帶被倭寇侵擾,正是他們派遣唐使走的路線呢!”
有一人氣道:“我之前曾與一位遣唐使聊過。他還提及,他們過來有多麽不容易。遇到風浪之時,或許還會船只傾覆。我只當他們對大唐敬愛之深,一定前來學習。卻不料,他們竟然歷朝歷代都有侵/犯意圖。”
卻有人忽然想起:“你還記得,後世曾說百年之痛嗎?既然列強來犯,這倭奴國不會又來摻一腳吧?”
資料來源
百度百科及網頁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【今天要講的這位女武將是明朝的瓦氏夫人。
她出生在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,父親是世襲土官岑璋。按照壯族姑娘的命名,她被喚做岑氏瓦,她還有個好聽的乳名稱作“娣花”。
瓦氏夫人從小聰明好學,學習《孫子兵法》,熟知兵法。而且她體強力壯,一身好武藝,精通拳術,善於舞劍,就連二十餘斤的長矛在手也輕松自如。除此之外,她還擅長雙刀,技法爐火純青。】
天幕中浮現了畫面,綿延的山脈,青翠漫野,十幾歲的瓦氏夫人正在山坡上使雙刀。銀光閃過,雙刀揮舞如同圓月。而她身強體壯,洋溢著活力。
漢朝
“那裏不是《過秦論》所說百越之地?”
“不錯,我朝此地為南越國。聽說,陛下正打算攻打南越國,已經征兵了。”
秦朝一統六國之後,南征百越之地,派五十萬秦軍攻打嶺南。而這耗費了軍資無數,死傷士族三十餘萬。但是,也從此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。
而秦朝末年,南海郡尉趙佗在秦亡之際,封關絕道,自立南越國。並且兼並嶺南的桂林郡、象郡,定都(廣州)番禺。在漢高祖的時候,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。然而,後南越國丞相叛亂,殺死第五任南越王。
看到瓦氏夫人如此勇猛,眾人也驚訝不已:“此女子真乃壯士,竟然能夠揮動十餘斤的長矛。”
“雙刀也難度極大,她竟然揮動自若。”
宋朝
“我只知道張飛使得丈八長矛,怎麽這女子也有這般力氣?”
眾人也從未見過如此勇猛女子:“那她恐怕有沙包大的拳頭吧。”
有位文人卻發現有些奇怪:“平日裏,你們不是喋喋不休。怎麽講解女武將的時候,就變得這麽斯文了?”
面面相覷後,一人道:“因為能使得動二十多斤長矛的人,只怕一只手就能揍趴在場的所有仁兄。”
“是啊,何況這種蠻…勇武之女,怎麽會和我們辯論?恐怕還不等我們講好道理,她就已經拿出雙刀了。”
問話的文人,腦海中浮現一句話:“畏威而不畏德”。
“不過,她難道也是少年從軍?”
“或許後世,專門有女子從軍?”
然而,議論半天,他們終於還是不解。
“又或者,她是隨丈夫一起出征?”
明朝
“我還在想,我朝軍戶之制,世代武將。因此,將門虎女眾多,或有上榜之人。沒想到,第二個就是我朝女武將。”
“不過,她是土官之妻。土官雖也是世襲,終究還是有點不一樣。”
“我倒是更好奇,她可有領兵作戰的能力。畢竟,若論勇武,她能使長矛和雙刀,自然不在話下。可是若論“將”字,總還是有領兵作戰的能力。”
“對,尤其為將者,一者軍紀嚴明,二者勝率高,三者兵法嫻熟,若其經驗能傳承,就再好不過,四者沖鋒陷陣,身先士卒。”
“不過,你這個要求是不是太高?就算男將軍不少,然而能滿足這幾項的人,也足以光耀史書。”
“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。若是沙場拼殺,不善戰者,怎麽活下來?”
【而瓦氏夫人長大後,嫁給了田州土官岑猛。為了避嫌不能同姓通婚,她將自己的姓氏改為“瓦”。兩人常常一起練兵習武,切磋對決,並排兵布陣。瓦氏夫人擅長雙刀和長矛,也被美譽為“岑雙刀”。
岑猛同樣勇武,擅長方天戟和鐵甲盾,還有兩柄雌雄短戟神出鬼沒。兩人曾經率安南兵與山寇圍攻天險寨。而後兩人回到田州,岑猛獲得田州土官的位置。他們在任期間,政通人和,民眾安居樂業,其中也有瓦氏夫人輔佐之功。
而多年後,田州之亂,讓他們的生活起了動蕩。岑猛被指控叛亂,遭朝廷討伐,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。此事多有疑雲,但最終由岑猛孫子承襲田州土官之位。由此來看,其叛亂之事應當另有曲折。
而岑芝年紀尚幼,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。不過十三年後,岑芝被朝廷征調,前往到海南島鎮壓起義,戰死於海南。於是,瓦氏夫人又撫育重孫(岑芝之子)岑大壽、岑大祿,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,政績依舊斐然。】
唐朝
“她這一生也太過波折。先是喪夫喪子,養育孫子。可是等到孫子長大戰死,又繼續撫養重孫。”
“是呀,本來以為她少年從軍。可是,天幕卻也沒詳細說,她和丈夫少年作戰的事情。如今她都成了曾祖母了。”
也有人為她擔憂:“她如今怎麽算都有四十五歲以上了吧。這都已經算是高齡了。難道將來還要高齡參軍?”
杜甫看到天幕中瓦氏夫人一生,也不由為她嘆息。他曾在石壕村,看到官府強征入伍。而那戶人家也不過只剩老夫婦,還有剛生完孫子的兒媳。
“難道這樣的老婦人也要參戰嗎?她含辛茹苦養育孫子和重孫,已經是辛苦萬分。”
而且,杜甫的幼子餓死,失去兒子的痛苦至今不能痊愈。瓦氏夫人不僅喪夫喪子,還又失去了孫子。重孫也成了她唯一的一點骨血。
“撫養三代孩子成年,卻已經失去兒子和孫子。其中辛酸讓人心痛。”
清朝
嬌娘等人也為之悲痛,卻也看到瓦氏夫人代理田州土官之事。
“所以,明朝女子也可以代夫或者代子處理政務嗎?”
“或許因為土官也是世襲?我們如今,就算有當家主母之說,她們管的也是後宅。更何況,父親去世,其子若能考上進士,還能再續家業。若不能,也就就此慢慢敗落。”
“之前看前面各朝代,最多也就太後可以臨朝攝政。我原本以為自宋開始,女子開始裹腳,風氣也跟我朝現狀相近。而且只有唐朝,才有上官婉兒等處理政事之女。卻原來,明朝也有不裹腳的女子,也有女子代夫代子處理政務之事。”
因此,嬌娘也嘆息,如今女子受此禁錮:“我朝還會有女武將嗎?”
晉朝
當初,看到荀灌和荀崧之事,李秀便覺得耳熟。尤其周訪和荀崧兩人,之前也擔任過別的官職。若打聽荀灌之事,或許也能見到那位持槍女將。
而天幕中,瓦氏夫人代孫處理田州政事,李秀同樣頗覺熟悉。如今,她剛剛平定叛亂,也未曾想能接任父親寧州太守的職位。
李秀父親本為寧州太守,因病死。而寧州正逢叛亂,群龍無首,李秀被寧州官員們推舉成為寧州太守。
旁邊也有人看到天幕之事,笑著對太守李秀道:“府君當初於危難之際,臨危受命,率領軍民堅守,又帶兵出征,轉守為攻。府君也是女中豪傑,定然也能上榜。”
李秀笑道:“荀灌不過十三歲便能突圍,而瓦氏夫人若以五十高齡仍可以領兵作戰。那吾也算不上天縱英才。”
李秀長期跟隨父親在軍中,又擅長騎射深谙兵法,在軍中頗有威望。當初被推舉臨危受命,也身先士卒,領兵作戰,成功平定叛亂。後來,司馬衷得知此事,專門下旨,正式封她為寧州刺史、南夷校尉,佩有虎符,統領五十八部夷族。
“府君就莫要自謙了。你前有領兵作戰,如今處理政事也有前任府君之風。州民安肅,海內清晏。”
【而明朝多有倭寇侵擾江浙一帶。這些倭寇如入無人之境,肆意攻城略地、蹂躪百姓,時有一詩訴盡民眾慘狀:
孤城喜覆愁還劇,草合通衢雜蘚痕。
廢屋梁空無社燕,清宵月冷有悲魂。】
天幕上浮現畫面,下面穿著兜襠布,上身穿著甲胄,身材矮小的倭寇面露兇光,舉著武士刀而來。他們用聽不懂的語言相互交流,肆意屠殺沿海居民。而他們搶掠珍寶後,城池被毀,百姓死傷一片。
漢朝
看到這些慘狀,漢光武帝的臉色沈下來:“後世稱呼他們為倭寇,可見他們是從倭奴國來的。”
其國壯丁婦人都矮小無比,但是直接稱呼“矮國”不太好聽。之前,漢光武帝賜倭王篆有“漢倭奴國王”的金印,接收倭奴國成為番國。
“他們竟然膽敢侵犯我朝!番國反主!”
下面大臣不好回覆,他們侵犯的是明朝,可並非漢朝。而中華之地,有朝代演變,也未可知後世倭奴國是否有朝代變化?
“將那個金印給我收回來。”漢光武帝怒氣沖沖道。
“陛下,倭奴國使節已經乘船走了月餘了。”
“以後,凡是他們的使節過來,不準他們朝貢。朕再也不想見這些賊子。”
唐朝
“倭奴國果然小人也。”
正是休沐,眾臣沒有上朝,自然也有時間討論。
“前面百濟之戰,倭奴國就想攻占高麗土地。若非我大唐軍隊打敗他們,他們的皇也不會廢除帝號,重新向我國稱臣,並且派遣使者。他們還覺得倭奴國太難聽,想要換個稱呼。我看他們言辭懇切,還覺得倭奴國稱謂是否不好。”
“而如今,他們又派了遣唐使來到這裏,希望向大唐學習。我看他們此舉就包藏狼子野心。看後世江浙一帶被倭寇侵擾,正是他們派遣唐使走的路線呢!”
有一人氣道:“我之前曾與一位遣唐使聊過。他還提及,他們過來有多麽不容易。遇到風浪之時,或許還會船只傾覆。我只當他們對大唐敬愛之深,一定前來學習。卻不料,他們竟然歷朝歷代都有侵/犯意圖。”
卻有人忽然想起:“你還記得,後世曾說百年之痛嗎?既然列強來犯,這倭奴國不會又來摻一腳吧?”
資料來源
百度百科及網頁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